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火星是什么地方
- 2、冒险岛的海盗一号的所有功能都列出来
- 3、如何把月球和火星的两个卫星改造成地球?
- 4、请告诉我8大行星的特征,谢谢了
- 5、洞察号,且听风吟 | 火星探测简史
- 6、火星的大气主要由什么组成?
火星是什么地方
火星(mars)是距太阳第4近,也是太阳系中第7 火星
大行星。 公转轨道: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计为第四颗,比地球小,公转周期约687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37分。 公转周期:686.98天 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秒 行星直径:6794 千米 质量: 64191e20 吨 赤道地表重力加速度: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火星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63℃,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高级生命无法生存。 火星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所以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战神玛尔斯及火星符号
火星古称荧惑,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征着火,它的 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我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更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罗威尔“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火星公主》中的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 火星地貌
之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4号飞行器在1965年进行的。人们接连又作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左图为海盗号拍摄的照片)。此后,经过长达20年的间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号终于成功地登上火星。 火星的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开尔文,温度单位,即从绝对零度-273.16℃开始的摄氏度)(-55℃,-67℉),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的跨度。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除地球,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种有趣地形的固态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地形: 火星火山(奥林匹斯山)
- 奥林匹斯山脉: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阳系中更大的山脉。它的基座直径超过500千米,并由一座高达6千米(20000英尺)的悬崖环绕着(右图);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凸起,有大约4000千米宽,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长为4000千米的峡谷群(标题下图); - Hellas Planitia: 处于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径为2000千米的冲击环形山。 火星表面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环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环形山的成因有很多:如陨石撞击坑,火山口。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与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环状高地(左图)。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组成。这些平原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南北边界上出现几千米的巨大高度变化。形成南北地势巨大差异以及边界地区高度剧变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火星外层物增加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这个疑点将由“火星全球勘测员”来解决。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应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最近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火星
火星上曾有过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许多地方曾受到侵蚀。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但是,由于火星引力小,水蒸成气体,这些东西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过而形成的。它是由于外壳的伸展和撞击,伴随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奥林匹斯山脉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冰水层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 但是最近通过哈勃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现在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 海盗号尝试过作实验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指出,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并且又并非来自更好的地方。以后的火星探索者们将继续更多的实验。 一块小陨石(SNC陨石)被认为是来自于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维·朱开(David McKay) 等人宣称,在火星的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有机物的构成。那作者甚至说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星古微生物的证明。 如此惊人的结论,但它却没有使有外星人存在这一结论成立。自以戴维·朱开发表意见后,一些反对者的研究也被发布。但任何结论都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没有十分肯定宣布结论之前仍有许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热带地区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这是由火星全球勘测员在它进入火星轨道时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早期外壳消失时所遣留下的。这或许对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过去的气压情况,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星光灿烂这样的天文程序来
冒险岛的海盗一号的所有功能都列出来
海盗一号”是智能型的挂,所谓“智能”,就是用优秀的算法,精确的数据实现强大的功能,达到人性化!所以“海盗一号”许多设置以及许多功能是隐藏的(比如定点,你看不到定下的点,但是你“CTRL+数字键”之后,海盗会自动记录,而不会显示在挂某处)! 设置挂!逐个功能解说 1.自动加红/自动加蓝(CTRL+F6开/关自动喝药)那个"百分比"指的是,红/蓝下降到角色总红/蓝量的N%时自动回复!键位设置,设置你放药的对应键位.。红/蓝无大小之分,只是为了区别。可以只选一种红/蓝设置. 2.无红/蓝下线,这两个必需勾上,以免死亡掉经验! 3.缺红/蓝警报,这个只适合你坐在电脑前切换出游戏的时候,假如不在电脑前就不用了。 4.下线关机,这个是为了节省电费的(作者考虑还真周到)!,没挂让电脑开着,还是要用一些电费的注意:在进商场的时候一点要将勾上的"下线关机"去掉,不然会提示你关机,挂扫描到你的红/蓝个数都是0. (商城种扫描不到红蓝的数目) 5.定点瞬移.这个功能需要了解两个问题,定点和间隔时间。先定点和设置时间间隔才能使用此功能.使用“CTRL+数字键” 而不是CTRL+F1~F9) 6.自动说话(CTRL+F11)点开挂界面右下角的“功能设置”,在空白处输入要说的话,然后加入,勾上“自动说话”即可~! 7.定时按键(CTRL+F8)要先设置需要定时按的键位,这功能是为加状态用的,“每***秒,按***键”,时间设置成你技能的能却时间即可(也有朋友设置:冷却时间*0.5-2),随便你自己,肯定要比冷却时间短,保证每个时候都用状态“键位”当然就是你放置技能的键位了! 8.启动挂机,(CTRL+F9) 9.双向群攻,此功能点上即可! 10.锁台,此功能是使角色在一个平台上挂机,但是此功能和定点瞬移,貌似有冲突,比如一个地图2个平台上下各定一点,然后到下面平台勾选“锁台”开始挂机,但还是会瞬移到上平台,这个功能我还不是很清楚,希望大家补充. 11.防测谎,此功能虚要挂和游戏在标准化情况下,才能防测谎,虽然回答正确,但会回程,此功能待善,游戏最小化不能防测谎. 12.自动点击,此功能和网上一些"鼠标模拟器"类似,在刷蜈蚣时候"抢进"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有"抢进"的经历. 13.窗口化,此功能带来很多方便,同时观察游戏,聊天,上网,解决了以往从游戏切换很卡的问题~! 14.攻击加速,此功能默认设置是500,依照这个设置,肯定掉线."数字越大,攻击速度越慢"!从大到小尝试,寻求更佳值! 15.海盗1号CTRL+F10可以锁定特定角色挂机! 16.还有其他的隐藏功能比如 定怪 CTRL+D 全屏攻击CTRL+O(掉线频繁)....... 除了以上16点之外,就是其他基本设置了,比如攻击键群攻键等等,这些大家一看就会的,不过"攻击范围"有些朋友有误解,"攻击范围"指的是"怪物离角色多远使用该技能"而不是该技能能打多远.所以攻击范围按默认就可以,对于"客户端强化"本人未曾使用,原因很简单,封号几率很大,挂机的外~挂"稳定才是硬道理"。 再次,就是开始挂机,点上窗口化,进入游戏之后,CTRL+F9,就可以可以挂机了,用的功能需要在开挂挂机之后另外勾选! 最后。导致无红下线是灰色的原因是你红药放的键有问题,一定要放在 Home、PageUp、Delete、End、PageDown、Shift、Alt、Ctrl这些键上才能起作用的,你如果把药是放在A~Z这26个字母上的话是无法无红(蓝)下线; 另外还有Insert这个键更好也别放,好像这个键有时会出问题,大家更好还是不用这个键的好。
满意请采纳
如何把月球和火星的两个卫星改造成地球?
月球估计没戏,因为引力太小,没法形成大气层,除非人工建造生态圈。
火星到有可能:
据报道,科学家们“改造火星”的之一个步骤,将是寻找一种 *** 来加厚它的大气层,目前火星上的大气压力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此外,科学家还将寻找一种 *** 以便使火星表面变得更加温暖,目前火星表面的温度能降到零下60摄氏度甚至更低。加利福尼亚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麦克凯博士称,加热火星将是人类“改造火星”计划至关紧要的起点。只有有了更厚、更暖的火星大气层,冻结在火星土壤中的冰才会融化,在火星上植树造林才会成为可能。
两种 *** 暖化火星
据一些科学家称,加热火星表面和加厚火星大气层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完成。其中一个 *** 就是制造一面直径数英里甚至数十英里之宽的巨大镜子,让其在火星轨道上盘旋,这面“大镜子”将把太阳光聚焦到火星极地的冰盖上,使其融化并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后,可以引发温室效应,使火星表面趋暖。
另外一种加热火星的 *** 就是在火星上建造“超级温室气体工厂”,这些超级温室气体是由碳、氯和氟等组成的化合物,它在制造温室效应上要比二氧化碳气体有效数千倍。这样的“超级温室气体工厂”可以建在火星表面各个战略地点,从而引发火星温度缓缓上升。当火星上的大气变厚后,它还可以有效阻挡太空辐射光线对火星表面的照射,从而为将来 “移民”火星的地球生物体提供可靠的屏障。
火星是地球之内邻星,星等1.5—2.8等。地球人类对火星从迷惑到认识,从望星兴叹到飞临探测。从本世纪开始,人类将逐步对其实施改造,使之成为未来人类之第二家园。
(一)火星概况(火星改造的前提):
(1)火星基本参数:距日平均2.28亿Km,直径6787Km,地球体积的15%、质量的10.8%、表面重力的38%,公转687地球日,轨道倾角24度(因而有四季气候更替), 自转1.026地球日,有两颗小而不规则的天然卫星。
(2)火星):气层:大气成份:C02 95%,N2 2.7%,Ar l.6%,02 0.13%,水蒸气0.03%,少量甲烷及微尘;气压700帕(地球大气密度之7%o)。
云层主要:是C02干冰,无O3层;经常刮风暴,沙尘满天,此起彼伏,风速可达180M/S。
(3)火星表面温度:尽管有温室效应,白天-12oC,晚上-76oC,平均-32oC;夏日中午短时可达290C以上,冬夜在-125oC以下。两极有白色极冠,主要成份为水冰,其次为干冰。极冠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更大可覆盖到纬度60度。
(4)表面地质地貌:南半球主要是布满山脉、古河床和陨石坑的古老高原;北半球主要是布满火山熔岩的平原;地貌崎岖险恶。奥林匹斯盾火山直径700Km,火山口径80Km,高度27Km;赫拉斯陨石坑直径2000Km,深4Km;水手大峡谷长5000Km;古河床长1000Km,宽60Km。地表偶有火山活动。
岩石和土壤主要成份是石英和赤铁矿,岩石、石块、土壤、泥尘交融,看上去是一个低温、干燥、低气压、生锈、褐色的荒凉世界、不毛之地。没有生命设防:无磁场、无O3层、大气稀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线幅射很强,达生物致死剂量。
(二)地球人类对火星的探测(火星改造的基础):
火星在天穹上是一颗红色亮星,自古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我国先人取名“荧惑”(奇妙的红光);古巴比伦人称“尼嘎”(刚烈英雄);古埃及人称“哈·底契” (红色亮星);古希腊人称“阿瑞斯”(战神);古罗马人称“玛尔斯”(神火之星)。Mars之名被国际沿用至今。
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测火星,开创人类用科学仪器研究火星之先河。1877年米兰天文台台长亚帕雷利斯基观测火星之后,宣布发现“火星运河”及 “火星人!”于是“大战火星人”等小说和电影应运而生。1976年美国海盗号飞船拍摄到“西多尼亚人头”像,人们认为是火星人:正建造产物或认为是火星神灵显现,警告地球人类不得侵犯火星!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人类陆续用先进仪器探测火星,主要目的是了解火星表面环境,以考虑人类如何前往生存:探索火星有否水源,并求证实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1975年美国向火星发射“海盗1号”和“海盗2号”飞船,其轨道器和着陆器分别从空间到地面对火星99%的面积开展了多项勘测,采集土壤标本进行化验。研究表明,火星表面环境极端恶劣,连生命力极强的微生物也未能发现,更没有什么火星人!
之后人们收集到12块火星陨石,其中1984年美国学者在南极洲发现一块重1.9Kg的火星陨石(ALHS,4001),发现其上有原始细胞化石,碳氢化合物及碳酸盐,类似于地球原始生命活动产物,一时又将火星生命探索推向 *** 。
半世纪以来,美国、前苏联、欧洲、日本等陆续向火星发射三十八艘探测装置,其中二十一艘失败,十七艘成功,五个着陆器先后登陆,获空间、地面照片二十多万张,数据三万多份。最近两艘是2003年分别发射,2004年1月3日登陆的“勇气号”和1月25日登陆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高智能机器人)。经定点勘测,证实火星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冰),看到了火星远古海洋和洪水泛滥的残迹,科学界认为火星过去曾是一个温暖潮湿的世界。水是生命之先决条件,以上探测成果为解答火星生命之谜提供了线索,为地球人类未来对火星之改造、开发和利用开辟了前景。
有报道美国拟于2007年派出机器人去挖取火星岩石和土壤标本回地球化验, 2020年发射火星通讯卫星,通过国际合作-2030年建造火星轨道空间站,争取本世纪中实现地球人类之火星旅游及下世纪之火星移民。
(三)火星环境改造的可行性研究(火星改造的设想):
地球人类对火星环境改造已进入议程:上世纪90年代欧空局就拟制了“登陆火星计划”,1998年在莫斯科召开了“火星探索国际会议”,2003年8月在美国召开了“火星移民研究国际会议”,这些举措表明地球人类决心通过国际合作登陆火星、改造火星、利用火星。但这些会议未能达成完全共识,未能拿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火星是地球近邻,与地球共处宇宙生命域,是太阳系中唯一可以改造并让人类生活之星球。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往返火星的航天基本技术(如飞行轨道、动力、内环境调控、废物处理、生命保障、通讯、起飞、着陆等)系列问题已解决,飞船飞往费时不长(约半年),地球向火星的发射窗口(飞船沿地球与火星双切轨道飞行之起飞时机)也较多,约两年多一趟,因而对火星之研究成为近年天文和航天科研之热点课题。
地球人类打火星主意之目的主要有三个:
A,作为近期目的,探测火星水的丰度,确认火星今天或过去是否存在生命,地球生命起源之谜。火星生命之谜已列入“21世纪国际一百科学难题”;
B,以助于解开作为中期目的,在地球资源(包括能源)即将耗尽之际,向月球和火星索取成为必然;
C,作为远期目的,改造火星环境,使之成为拟地球,开发成科研、旅游甚至移民之星球,成为地球人类之第二家园。改造火星是一个极其宏大、艰苦的工程。从本世纪初开始,人类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此工程。
工程步骤设想如下:
(1)进一步开展对火星的全面探测:
半个世纪以来,虽然人类对火星探测作了不少努力,但至今对火星了解还处于表象阶段。本世纪初首要之工作是围绕火星水的丰度和是否存在生命这两个核心课题,派出更多的飞船和机器人前往探测,并采回土石标本化验。应象阿波罗登月那样向火星派出宇航员,对火星作全面的、具体的、本质的研究。
之前美国海盗号登陆器已在火星上作过生命化学实验——采集火星土壤样品,加入以放射性同位素C14为骨架之氨基酸培养液,测量微生物新陈代谢呼出C02之放射性来确认火星生命,但仪器始终未测量到。
此处没有不代表他处,如果火星已孕发生命,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只能是低等生命形式,最可能的是单细胞微生物。恶劣环境炼就这些微生物有顽强的生命力,将为地球人类勘测、改造火星带来极大的危险和困难。地球人类不具备抵抗火星微生物的抗体,一旦接触可能有生命危险。如果飞船和宇航员不慎将火星微生物带回地球,则可能造成全球人类和动植物之病疫灾难。
如果不慎将地球微生物带上火星,在异乡环境作用下,可导致其DNA变异重组产生变异型;又可能出现两星球微生物混合产生变种。因此飞船和人员在两星球之间往来,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程序。“火星人”侵略地球并不可怕,火星细菌侵略地球才是最可怕的!
(2)建立火星空间站和通讯 *** :
为空间来往交通方便,应在地球和火星分别建空间站(航天运输中继站),用作交通、科研、储物和通讯,这是人类登陆火星之跳板。利用火星天然卫星建造空间站更加价廉物美。火星两个卫星物质密度甚小,可能含有丰富的水冰,可供空间站便用。
火星与地球空间距离按运行位置不同,在5600万Km至3.2亿Km之间(地火两星球电波传递约需时约3分钟至18分钟),通讯设备功率不能无限增大,应采用凹面天线作定向通讯,以降低功率,节约能量,提高效能。为方便地球人类登陆火星,应建立两星通讯 *** 。
(3)建立火星地面站:
火星地面站是地球人类从空间向地面伸延的桥头堡,其功能主要是实验室,同时用作交通站,仪器室、材料库和通讯站,是人类立足火星扩大领域之基地。
初期地面站为开敞式,由机器人操作,由航天员在火星空间站操纵。后续地面站为封闭式(保护式),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善,由航天员直接操作。
火星地面站的科学探索主要解决人类登陆火星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火星表面环境改造,人类在火星的生命健康保障(阳光、空气、水、食物、温度、环境保障),火星能源(太阳能、电能、核能、风能、燃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应用,火星资源(极冠冰层、地下水源、土石材料、CO2气体)的勘探、开发和利用,火星生态系统(园林、农场、沼泽、绿地)的建立等科学试验和可行性研究。
核心技术项目是人类生命和健康保障研究。航天员飞行和登陆火星尽管有密闭的飞船和航天服,生命风险也是很大的。
其一是受往返发射窗口(地球、火星双切轨道时机)限制,飞行单程约半年,来回飞行一年,在火星上须停留1年2个月,每趟用时2年多。想缩减来回时间就得提高飞船速度,按双曲线轨道飞行,但受飞船荷载燃料数量限制而不可行。此期间航天员将经受空间超重、微重、失重及火星表面低重环境影响。
有报道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个月,骨骼就脱钙2%,腿肌萎缩5%,一回到地球须人扶持甚至抬上担架。心理变态则更为明显。在两年多太空之旅中,航天员身心能否经受得起?如果在火星上因设备等故障而错过发射窗口,航天员需再等两年多才能回地球!哺乳动物太空试验必然先行,但终究不能代替人类。
其二是在漫长之火星旅途中,太空陨石可能袭击飞船。与地球空间情况不同,数十亿年来,地球之引力球已将与其轨道相交相切之彗星,零星沙石“扫荡”了相当部份,从而减少对地球空间飞船的危害。地球空间飞船多在低轨道,受地球磁场保护。而地火空间受袭机会将较大,一般陨石都能闯过火星稀薄的大气层直达火星表面,击毁地面站甚至击伤人畜。
其三是高能宇宙幅射,包括银河幅射和太阳幅射。银河幅射主要是伽玛射线、带电质子和阿尔法粒子流,通量达3颗/cm2·S,接近光速。其高能重粒子(如铁核离子)能量达1016Ve,能击穿飞船、航天服及地面站并穿过人体。人体受幅射伤害是积累性的,达一定剂量可致白内障、放射病和癌症。此外太阳活动峰年也幅射高能质子。这些幅射在飞船上以及没有偶极磁场的火星上都无法避免,室内只能躲过太阳紫外线和宇宙伽玛线。
火星地面站还要开展与火星开发相关的技术科研,如地球抗旱抗寒动植物移植的研究,地下水(冰)开采研究,火星机械操作研究,房舍密封研究等:同时还要开展水、能源、资源勘探;电力系统、通讯系统、运输道路、科研实验、生活医疗、物资储存等方案设计,为日后火星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4)建立火星系列基地,实施火星环境改造:
地球人类到火星去总不能老躲在建筑物内,要获得自由就得建立火星系列基地,实施火星环境改造。
首先要提高火星表面温度,设计有——在空间轨道上建系列大型反射镜,将阳光反射到地面;向极冠撒火星尘土,帮助吸收阳光热量而融化;生产和释放氯氟烃气体,增强温室效应效果;建地热采集系统,提升地温;建核电站,输出温度等。
增加大气浓度,改变大气组份,设计有——与地表升温同步,极冠水冰和干冰将部分融解或升华成气态,土壤中的CO2也将释放出来。为使O2增加,可将地球极地雪山抗旱、抗寒、抗贫脊的绿色低等自养植物移植到火星,逐步绿化火星。火星太阳光强度不及地球一半,可用人工电光源补充,以增强植物光合作用释放O2。火星水资源宝贵,一般不作电解取氧,而遍地之氧化铁就是丰富之氧源,可通过工业分解释放O2。
N2需要量最多,要增加可能最困难。火星氮源稀少,此问题悬而未决,可能一边在火星勘探,一边从地球输送液氮。还可考虑以工业生产释放O3,抵抗太阳紫外线幅射。地球人类之生理活动已完全适应地球环境,只能以地球为模板逐步改造火星。其实不管怎样努力,要使火星环境与地球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只能改造成拟地球而已。
建立火星表面生态环境,设计有——从地球运去大批充气透明塑料屋作火星暖棚(顶层镀上金属涂层抗太阳紫外线),同时选择地球极地冻土带和雪山之耐寒、耐旱、不怕脊土、生命力强之低等自养绿色植物作为登陆火星之先锋植物,如冰雪藻类、冷水鹿角菜、雪地苔藓、地衣、石松蕨等。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干燥贫脊的土石变成含水的土壤之后,再移植一些抗寒抗旱的微生物、真菌、蕨类、松柏科、菊科、莎草科植物。将来环境有所改善,再移植灌木、花卉到室外,逐步建立火星绿洲、草原和园林,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火星农牧业,解决粮副食品自给,设计有——初期火星农业是温室农业,作物和禽畜是转基因或基因变异后之抗旱抗寒品种,谷类、薯类、蔬菜、果树、蜜蜂、家禽、家畜须针对环境选择。火星大气丰富之CO2有助于农作物丰产,但室内太阳光太弱,须增加电光源。农作物和禽畜生命力较脆弱,须待火星气温、水份、土壤、肥力等环境改造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展室外大田农牧业。
建设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设施,设想是——建核电站,建液氢和液氧工厂(解决车辆、机械及回航火箭能源),建大规模太阳能、电能、风能设施;开采金属矿藏、提炼金属材料;开采石块、粘土,建筑厂房。火星能源和材料只能就地取材,如果靠地球运去,成本太高,以目前之空间运载能力也不可及。
建设人类生活基础设施,设计有——建居民区房舍,确保供温、供水、供电、供呼吸用气;筑好道路、车场、火箭发射场,确保交通畅通;建好仓库、储备粮食、饮用水和生活物资,为接待地球旅行者甚至定居者作好准备。
(5)实施火星旅游或火星移民:
经历一两个世纪的努力之后,在火星环境改造到人类可以忍受的情况下,以及火星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资料生产已具规模之条件下,可考虑火星旅游或移民。
目前火星旅行方案有1952年美国布劳恩的“火星舰队计划”,1987年美国宇航局的“超大飞船计划”,1992年美国火星学会的“火星直航计划”,这些计划都在高科技、少投资、高效益、少风险等方面作了研讨。按照我国王思潮、严家荣两位专家的看法,要实现上述计划是一两个世纪以后的事。
当年美国实施阿波罗计划耗资250亿美元,实施火星计划耗资可能是个天文数字,必须开展国际合作,以确保经费、技术、人力、物力之投入。
美国人蒂托和沙特人尔沃斯于本世纪初出巨资购买飞船票上太空,开创了平民太空旅行和太空生活的时代。火星之商业旅游和移民时代一定会到来。至于目前飞往火星及火星改造方面遇到的困难,随着人类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定会逐步解决。
以上设想是否可行,须经多方论证,更重要的是须经实践检验。地球人类是万物之灵,经国际合作,经一代一代人之努力,火星一定被改造。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把火星之旅、火星改造之设想告诉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把这种设想变成理想,立志当祖国新世纪航天员,去参与伟大的火星工程!
据报道,马里诺娃博士改造火星方案中的最关键一步是:她所需要的“超级温室气体”完全可以通过火星表面本身的元素来制造。构成全氟丙烷的两种元素——碳和氟在火星上都已存在,非常方便直接在火星上进行人工合成。也就是说,人类只需在火星上建一些“温室气体”工厂,就可以彻底改造火星的未来。
马里诺娃博士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显示,当火星大气中的“全氟丙烷”浓度达到百万分之三时,就可以引发不可阻止的连锁温室效应,促使火星渐渐变暖。人类宇航员所要做的,就是在火星上建一些“全氟丙烷”合成工厂,因为如此庞大数量的气体不可能从地球上运输过去,只能在火星上直接制造。
马里诺娃博士称,当这种“超级温室气体”不断在火星上制造出来,最短几百年后,火星将回归数十亿年前的原始状态,它将拥有厚厚的大气层、河流、海洋甚至生命。马里诺娃博士说:“当火星变暖后,它将回归自己的过去状态,更适合生命居住,火星上一些可能的休眠性生命也有复苏的机会。”
请告诉我8大行星的特征,谢谢了
近圆性
共面性
同向性
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为经典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之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公转轨道: 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生”。(趣记: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更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Lowell“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
之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4号飞行器在1965年进行的。人们接连又作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左图)。此后,经过长达20年的间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号终于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图)。
火星的轨道是显著的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3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55℃,-67华氏度),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华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华氏度)的跨度。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除地球外,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种有趣地形的固态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地形:
- 奥林匹斯山脉: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阳系中更大的山脉。它的基座直径超过500千米,并由一座高达6千米(20000英尺)的悬崖环绕着(右图);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凸起,有大约4000千米宽,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长为4000千米的峡谷群(标题下图);
- Hellas Planitia: 处于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径为2000千米的冲击环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环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与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环状高地(左图)。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组成。这些平原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南北边界上出现几千米的巨大高度变化。形成南北地势巨大差异以及边界地区高度剧变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火星外层物增加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这个疑点将由“火星全球勘测员”来解决。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最近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火星上曾有过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图),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许多地方曾受到侵蚀。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但是这些东西看来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过而形成的。它是由于外壳的伸展和撞击,伴随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 5K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
但是最近通过哈博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现在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详细情况请看来自STScI站点)。
海盗号尝试过作实验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指出,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并且又并非来自更好的地方。以后的火星探索者们将继续更多的实验。
一块小陨石(SNC陨石)被认为是来自于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维·朱开(David McKay) 等人宣称,在火星的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有机物的构成。那作者甚至说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左图?)
如此惊人的结论,但它却没有使有外星人存在这一结论成立。自以戴维·朱开发表意见后,一些反对者的研究也被发布。但任何结论都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没有十分肯定宣布结论之前仍有许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热带地区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这是由火星全球勘测员在它进入火星轨道时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早期外壳消失时所遣留下的。这或许对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过去的气压情况,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星光灿烂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天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 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 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更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更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图),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更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左图)。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编号为2003UB313的齐娜星为二级行星。
洞察号,且听风吟 | 火星探测简史
InSight (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 *** 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意为利用地震勘测、地质测量与热传导的火星内部探测,中文一般按英文缩写译为 洞察号 )是美国宇航局发现计划的一部分,也是火星探测计划的组成部分。
洞察号 的任务是向火星表面发射一颗火星地质物理研究的着陆器,利用地震仪等设备对火星内部进行立体化探测研究, 主要目标是研究火星内部地质结构 ,通过对火星核、地幔、地壳的大小、厚度、密度等进行探测,找出与地球地质状况的异同,由此探究太阳系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
尽管 洞察号 的研究是通过火星开展的,但对于 太阳系类地行星40亿年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 海盗号 探测器装有地震仪。 海盗2号 探测到着陆器所在地火星地壳厚度为14-18千米。 海盗2号 地震仪探测到了来自火星风的振动,补充了气象学的结果。
阿波罗计划 登月时也携带了月震仪,为 月球地震学 提供了许多资料,包括发现了月震。阿波罗月震台网一直运行到1977年,至少探测到28次里氏5.5级的月震。
洞察号 采用的技术与以前的探测器相似,但更加精准可靠。
这些仪器将测量火星表面以下的结构、物理和化学特性,探测固体行星形成过程的“指纹”,以及测量行星的“生命体征”,包括 “脉搏” (地震学)、 “温度” (热流探测器)和 “反射” (精确跟踪)。
洞察号 探测器采用了 凤凰号 着陆器的设计方案,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
探测器总重量694千克,含巡航级、防热外壳、着陆器、推进剂等。
一般将着陆器直接称为 洞察号 ,重量为358千克,尺寸为6.0 1.56 1.0米,配备两个可折叠的太阳能板,展开后宽度约6米。星上设备等由 太阳能电池 和 锂电池 提供,功率600瓦。
洞察号 可谓是一个 多国合作 的项目,安装的仪器分别来自于美国和欧空局,主要有:
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由法国航天局(CNES)提供,法国、瑞士、德国、英国等共同参与制造;热流和物理特性包(HP3),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提供的矢量磁力计,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提供的辐射计和热流探头;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RISE),由喷气推进实验室提供;温度和风监测仪(TWINS),由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制造;激光逆向回流器(LaRRI),由意大利航天局提供;仪器机械臂(IDA);仪器部署相机(IDC);仪器上下方相机(ICC)等。
可防风的地震测量仪 灵敏度 极高,足以“感知” 尺度为氢原子半径的地面运动 ,记录火星震或陨石冲击所引发的震波;温度测量装置可通过锤击到达火星地下3米或更深处,测量 火星内核释放的热量 ;而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以通过火星与地球间的无线电传输,来评估火星绕轴旋转产生的扰动,用以提供 火星内核大小 的线索。
另外, 洞察号 还配备了 两颗13.5千克的 双胞胎迷你卫星 ,它们也是 首批 进入行星际空间的立方体卫星,在 洞察号 着陆时,把 远距离遥测结果 直接发回地球,提供中继服务。
洞察号 装备的两台相机则进行天气方面的测量工作。
2018年5月5日, 洞察号 在范登堡基地由宇宙神V型火箭发射。
为了确保 洞察号 成功进入、下降和着陆火星,工程师们在接近段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时间大约在 洞察号 进入火星大气层前60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其进入火星大气层。
主要操作包括最后的轨道修正,对 洞察号 进入火星的轨道进行 最后调整 ,必要时更新通信和电源的控制软件;频繁的遥测工作,监视洞察号位置,确保准确启动制动系统。然后启动进入、下降和着陆软件,更新参数。
2018年11月26日上午12时, 洞察号 登陆火星。
着陆前, 洞察号 着陆器需要穿过火星稀薄的大气层,首先是防热外壳减速阶段,在下降过程中,防热罩被加热到1500 C。
距离火星表面11.1千米时(此时速度约385米/秒)展开降落伞。几秒钟后,防热外壳从着陆器上脱落,洞察者支脚伸展,并启动着陆雷达。
当下降速度降到约60米/秒、高度下降到1100米时,抛掉后保护壳,同时启动反推固体火箭。
最终, 洞察号 以大约每秒2.2米的速度降落, 准确降落地为一个叫 极乐世界 (Elysium Planitia)的地方,着陆点为火星北纬4.5 ,东经135.6 。
记录到火星风
洞察号 着陆器降落火星后, 温度和风监测仪气象套件 ( TWINS )和 磁强计 开始投入使用。部署和调试其他地质科学仪器大约需要延迟3个月。
由于接近赤道, 洞察号 太阳电池板全部展开后,产生的电能高达4.6千瓦时/火星日, 创造了火星着陆器的新纪录 。 这个电能足以支持各仪器开展正常探测工作。
12月7日, 洞察号 用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记录到火星风的声音,虽然声音相当低,却是 人类首次记录到火星风的声音 。
2 018年12月19日,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由机械臂部署在火星表面,在2019年2月4日调试后,开始全面投入使用。
2019年2月12日又部署了 热流和物理特性包 。2月28日,热流与物理特性包开始挖掘火星表面。
探测器配备的挖掘器名为 鼹鼠 ,计划在此后2个月间挖掘 最深5米 的深度。但到3月7日, 鼹鼠 只向前伸了约35厘米,即离开其结构的四分之三。
按计划,必须达到地面以下 至少3米 才能开展有用的研究,地面技术人员试图找出其工作不良的原因并研究解决方案。
这期间, 洞察号 探测到了 之一个火星震 ,在2019年9月又发现了不明原因的 磁脉冲 和 磁振荡 信号。
2019年10月,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鼹鼠 挖掘器不能向纵深掘进,可能是由于火星土壤无法为挖掘器四个支脚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导致 鼹鼠 反向转动形成宽坑而不是挖得更深。
他们尝试了钉扎的 *** ,即将铲子压在 鼹鼠 掘进孔壁的一侧以增加摩擦,但这个方案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经过各种努力,2020年6月, 鼹鼠 挖掘器终于钻进了地下,但很快又反弹回来。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尝试了许多不同的 *** ,以使 鼹鼠 钻地更深, 但最终尝试 没有成功 。
2021年1月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挖掘尝试,估计最后只掘入地下约43厘米,远 远达不到可以开展研究的深度 。
2021年1月14日,由于着陆点的土壤性质与仪器设计不能很好配合, 热流和物理特性实验任务宣告结束 。
2020年2月24日, 洞察号 对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火星存在 活跃的地震、旋风式尘暴和磁脉冲 。
宇航局根据 洞察号 获得的新数据,发现着陆点的火星磁场比先前想象的强10倍左右,而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温度和风监测仪仍继续运行。
按宇航局最新的计划, 洞察号 在火星表面任务将延长两年,直到2022年12月底。
本文未注明来源的图片主要引自美国国家宇航局网站
火星的大气主要由什么组成?
火星上经常出现尘埃风暴。风暴来临时,飓风刮起的尘埃漫天飞扬,有时会席卷整个火星。尘埃可飞腾60公里高,把火星搅得天昏地暗。空气剧烈流动产生的飓风,风速高达每小时160余公里。不过一旦风暴平息,尘埃从大气中慢慢沉降后,火星上的大气仍清彻透明,没有污染。
火星低层大气中常有云团出没。云团有白色、黄色和天蓝色。据分析,白色云团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水冰云”,与地球上的凝聚云性质无异;天蓝色的云是二氧化碳凝结而成的“干冰云”;黄色的云叫“尘埃云”,是由尘埃微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的。
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火星的北极区域上空有大雾弥漫,雾层厚达25公里左右,多出现于傍晚,到白天则散去。通过温度测量,发现这些雾霭不是干冰,据估计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冰粒,或是冰和干冰的混合物。
火星的物质构成则平淡无奇。
火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其他微量元素有氮、氩、氧、一氧化碳等。火星的大气压是10毫巴,大约是地球气压的1%。火星地面物质主要是风化的玄武岩物质,还有铁的氧化物、粘土矿物,以及少量的镁、钙的碳酸盐化合物。火星仅有地球的1/2大,其赤道直径约6794公里;质量只有地球的1/10,其重力是地球的0.38。
科学探测的结果,无情地否定了火星上存在运河、植物和智慧生物。火星表面完全暴露在太阳风、宇宙线、紫外线及陨石体的面前。在这样恶劣环境下,别说高级智慧生物无法生存,就是一般动植物也很难存活。
使人类略感宽慰的是:火星上虽然不存在作为生命存在必要条件的液态水,但火星大气层中水蒸气的含量却大大超过预想的结果;“海盗号”在火星上发现了少量的氮,这是对生命而言至关重要的元素。更使人浮想联翩的是,几亿年前的火星,也与现在的地球一样,到处江河奔腾,浪花四溅。这些水后来跑到哪里去了呢?是跑向空间还是地下?有没有可能把它们重新找回来?既然火星上曾经有水,那就不能否认,火星上曾经可能有过生物存在,并且极有可能在火星上能发现生物化石。在火星上的某些地方,也有可能存在低等生物或生命现象。
而且,人类并没有轻易放弃关于火星人的幻想。
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从轨道上拍摄的火星西特尼亚地域照片,经仔细分析,显示有宽幅为2公里的“人面”地形,它的确像人的脸。于是,有专家说,那是某种智慧生物建造的人造工程;有的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那是火星表面的自然地形,是火星西部地平线上,受到太阳光从10度和27度角度照射时,所显示的自然地形。这个问题的争论尚无定论。
除了这些严肃的科学报道外,也有一些很难经得起推敲的报道。例如,有报道说,1968年,美国“阿波罗”8号的宇航员,在月球背面发现了正在着陆的飞碟;有些西方科学家宣称,在月球上找到了为远古时代外星人住所的建筑群;一些西方科技杂志纷纷提到在月球背面的陨石坑里,发现一架二战时期美军丢失的轰炸机,有人提出假设:外空间智能生命起源于火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火星不再适合居住,火星人便集体迁移到另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星球上,月球只是他们研究地球的基地,他们从基地派出飞碟,多次到地球做客。如果果真如此,那么研究火星生物,到月球上去找就行了,何必舍近求远,非要跑到火星上去不可呢?
不过这也说明人类的火星情结难解,火星文明被否定之后,探索火星之热仍然不减。